2011年9月24日 星期六

창작판소리 「토끼와 거북이」


時至周末,今天來介紹上次提到的판소리好了。朝鮮在17世紀晚期肅宗時期庶民階層的大眾文化開始興起,판소리亦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漸形成的庶民說唱藝術。판소리的起源很可能與薩滿巫歌有關,薩滿巫堂在跳神時的祭祀歌舞逐漸加入敘事內容,演變為具有連貫情節的說唱故事。到了18世紀末,판소리進入全盛期,朝鮮各地名唱輩出,也逐步形成目前所見到的판소리唱本,如常聽到的《春香歌》《沈清歌》《興夫歌》等等。

傳統的판소리演出是二人配合,一人站著手持扇子負責說唱,稱作소리꾼,另一人則是坐著負責擊鼓伴予節奏,稱為鼓手(고수)。19世紀中葉以前소리꾼幾乎都是男性,然而進入20世紀之後情勢則顛倒過來,女流名唱開始佔了大多數,到了現在판소리聲樂的傳承則幾乎都是以女性為主了。

這次介紹的판소리影片一樣是我非常喜歡的名唱朴愛莉的演出,這是現代創作的판소리劇目「兔子與烏龜」,以大家熟知的龜兔賽跑的故事改編為판소리的說唱形式,主要是讓小朋友能夠容易了解並親近傳統國樂,是판소리欣賞入門非常好的開始。傳統的판소리曲目裡面有不少的古語和艱澀的漢字語因此不大容易聽懂,而這個現代創作판소리則完全是用簡單易懂的現代韓語,朴愛莉無論是說或唱的咬字都非常清楚,相信大家應該不會太難理解。판소리是庶民藝術,傳統都是在市集或節慶聚會場合演出,沒有舞台,觀眾就圍繞著소리꾼聽她表演,因此판소리的演出還帶有與觀眾的互動成份。朴愛莉的演出,無論表情、身段、唱功都十分到位,內容逗趣表情生動,很能帶動現場觀眾的氣氛,非常推薦給大家欣賞,若能對韓國傳統說唱藝術產生點興趣則願足矣。

2011年9月22日 星期四

상사몽



上次聽了傳統民謠,這次稍微換個類型好了,來聽聽現代作曲家創作的曲子。這是韓國作曲家이경섭所創作的曲子「相思夢」,他曾擔任國立中央國樂團的副指揮,並且是多所大學國樂系的講師,這首是他在2009年發表的曲子。

《相思夢》是16世紀朝鮮少數留名的女詩人黃真伊所寫的漢詩,在去年第九次板聚時我曾特別介紹過黃真伊的詩歌作品,相思夢是黃真伊的漢詩中較著名的一首。這首曲子便是以黃真伊的詩所譜成的美麗歌曲,原詩是漢文七言詩,不過當然歌詞已經翻為現代韓文了。

演唱這首曲子的是我非常喜歡的名唱朴愛莉,她是韓國重要無形文化財伽倻琴散調與並唱的藝能保有者安淑善的弟子。她的聲音實在太漂亮了,充滿柔情的嘹亮高音和繞樑的低沉餘韻都是那麼動人,演唱的聲音深蘊那無奈的相思,但又絲絲隱含著相逢的希望,著實令人著迷。

附上黃真伊相思夢的原作,韓文翻譯請看影片的歌詞。
《相思夢》
相思相見只憑夢,儂訪歡時歡訪儂
願使遙遙他夜夢,一時同作路中逢

2011年9月19日 星期一

군밤타령 창부타령



雖然中秋節已經過了一星期,還是來聽聽韓國民謠好了。

一樣是昨天分享的少女名唱宋素喜的演唱,這是她在去年中秋節晚會上的表演錄影。她去年的演出和昨天聽的三年前的錄影有很明顯的不同,她的嗓音已脫稚氣,轉變為少女般清亮的聲音,舞台演出的台風架式也更加嫻熟。

她演唱的二首歌都是京畿民謠,第一首是炒栗子打令,這首應該是韓國人大多聽過的曲子,是從20世紀初大韓帝國時期演變而來的民謠,中秋節常聽到這首曲子,因為栗子的產期是在中秋節左右,歌詞的內容便是以此為開展。(聽著聽著好懷念當年在公州雞龍山腳下吃的炒栗子啊)
第二首是倡夫打令,從名字就可以知道是和韓國傳統薩滿教有關。2009年11月第八次板聚的時候我曾經講過韓國薩滿巫俗的題目,不過這裡聽過的人應該不多,有興趣可以找找PTT韓語板的文章。倡夫是薩滿傳統信仰的歌舞神靈,而薩滿巫堂祭神儀式的歌舞實際上也深深影響韓國傳統的歌唱藝術。不過宋素喜所演唱的是比較少聽到的版本,歌詞的內容主要是寫年華易逝,要及時孝順父母,結合倡夫打令的旋律,僅此與大家分享。

2011年9月18日 星期日

청산리 벽계수야、태평가



考完試了,來聽點慶祝的歌曲吧!

之前分享的多是韓國的傳統器樂,這次換個主題來聽聽韓國傳統聲樂好了。提到韓國的聲樂,最常讓人想到的便是판소리,這是朝鮮中期之後形成的民間說唱藝術,판소리既是音樂也是文學,以後有時間的話再為大家詳細解說판소리。這次分享的是時調歌曲與民謠,這些歌曲的唱法與판소리有緊密地關聯。

這次要介紹的是少女名唱宋素喜,她是韓國知名名唱李鎬演的弟子。她在2008年KBS전국노래자랑中得到大賞後受到廣泛的矚目,為稱作國樂神童。這個錄影是三年前她11歲時候的聲音,那時聲音雖略帶稚嫩,不過聲音乾淨且有力,可以細細欣賞。

這種판소리系列的傳統唱腔,對於習慣聽流行音樂,或是西洋歌劇美聲唱法的人來說可能不見得會喜歡,不過這是具有活力的韓國傳統藝術,換個角度來接觸看看似乎也不錯。
第一首曲子是時調歌唱,若是有參加過去年2月第9次板聚聽我講過時調的主題的話,應該知道這首便是黃真伊最有名的時調作品之一,宋素喜的演出實際上只有唱該首時調的初章而已。第二首曲子是京畿民謠太平歌,是節慶的時候常演出的曲子,與大家分享。

2011年9月6日 星期二

황금산의 백도라지



睡前來聽一首美麗的曲子幫助入眠,這次要介紹的是一個很特別的樂器,名字是「玉流琴」(옥류금)。其實這個樂器並不是傳統的韓國樂器,它是1970年代北韓所改良的樂器之一。在南北分裂之後,北韓和南韓的國樂發展走向不同的道路,北韓採行較大膽創新的路子,嘗試大幅改進傳統的韓國樂器,揉合西洋樂器的特色,採行十二平均律七聲音階,讓傳統樂器能夠和西洋樂器完美合奏。北韓改造了不少樂器,像是奚琴被改成像小提琴有四條弦的小奚琴,還有加長版的太平簫,以及改造過的觱篥系列等等。不過玉流琴是我覺得這些北韓改良樂器之中最出色的,在1984年南北交流的音樂會上,北韓第一次向南韓展示演奏玉流琴,得到相當大的迴響,而後南韓亦有不少人開始學習玉流琴的演奏。

看到玉流琴以及聽它的音色,或許大家會覺得和中國樂器揚琴很像,確實北韓在設計玉流琴的時候,是從揚琴以及臥箜篌這二種傳統樂器為基礎的。玉流琴和揚琴最明顯的差別就是彈奏的方式,揚琴是雙手持琴竹,左右手交互以琴竹敲擊琴弦,而玉流琴則是直接以雙手撥弦,這點和臥箜篌一樣。但是玉流琴演奏時又揉合了伽倻琴左手弄弦的技巧,在彈奏時改變琴弦的音色,在欣賞演奏時可以細細觀察。玉流琴共有37條弦,較伽倻琴多很多,但由於是撥奏的弦樂器,自然不會像擊奏的揚琴一樣有上百條弦那麼多。

這首曲子是北韓依據京畿民謠「桔梗謠」(도라지)所重新編曲過的獨奏曲,曲名為「黃金山的白桔梗」。和多數傳統韓國樂器不同,玉流琴可以同時演奏大量和弦,玉流琴音色搭配的華麗和聲,大家可以細細欣賞。

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正露丸


話說正露丸的由來還頗有趣的,正露丸原名「征露丸」,是在1904年日俄戰爭時為了征討露西亞所使用的藥丸,露西亞就是俄國。當時日本帝國陸軍和海軍深受腳氣病所苦,我們現在都知道腳氣病是由於長期缺乏維生素B1所引起的,但是當年還沒有人知道維生素B1的存在,留學德國的日本陸軍軍醫森林太郎等人深信腳氣病一定是一種未知的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所以在日俄戰爭時對前往前線的帝國陸軍士兵,通通發配大量的強效殺菌藥丸,採行預防性投藥要求士兵連續服用,因此這個藥丸後來被稱作征露丸。當然征露丸對腳氣病完全沒有任何效果,參戰的日本陸軍士兵每三人就有一人罹患腳氣病,因為腳氣病而死的士兵比戰死的還多。但是當時日本海軍的軍醫很早以前就猜想腳氣病和營養不良有關係,因此採用米麥混合的軍糧,結果日本海軍沒有一人死於腳氣病。

雖然征露丸對腳氣一點用都沒有,不過返國的士兵在用藥的經驗中意外發現征露丸對於止瀉和牙髓鎮靜上有很好的效果,加上日俄戰爭亞洲黃種人的日本擊敗了歐洲白種人的俄國,打著「擊敗露西亞的萬能藥丸」名號的征露丸,改變了用途成為風靡全日本的家用常備藥品。

對征露丸的執著害死為數不少的陸軍士兵的軍醫森林太郎,可能大家很陌生,不過他的筆名「森鷗外」或許聽過的人就很多了,他是明治時代在文壇和夏目漱石並稱的知名作家,留下非常多知名的小說作品。而且他跟台灣也有些淵源,日清戰爭之後,森林太郎當時是陸軍軍醫監,奉命陪同第一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和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前往台灣,協助近衛師團討平台灣民主國和台灣義兵的反抗勢力,在日軍控制台灣全島後返回日本。

日俄戰爭在東亞近代史上是一場非常重要的戰爭,徹底改變了東亞各國及西方列強在戰略上的均勢,也是韓國淪落為日本保護國的重要因素,不過可惜我們的歷史教育對於日俄戰爭僅一筆帶過實是可惜。等有機會的話再和大家聊一聊東亞的近代史吧

日韓語之歐美漢字國名


戰前日語的國名音譯多搭配漢字,而韓語十九世紀中葉後開始從日語大量借入詞彙,包括了這些國名漢字,不過當時韓語在借入日語詞時採行的是單純借漢字而不借日語發音,所以韓語西方國家的國名有些很奇怪的原因即是如此。

整理一些國名的例子如下:
英國:英吉利 (イギリス) ,來自葡萄牙語Inglês,簡稱英國,韓語為영길리,現已不用,略稱영국
美國:亞米利加 (アメリカ),來自英語America,簡稱米國,韓語為아미리가,現已不用,略稱미국
法國:佛蘭西 (フランス),來自英語France,韓語為불란서,現已不用,改譯프랑스
德國:獨逸 (ドイツ),來自荷蘭語Duits,韓語為독일,現仍沿用
俄國:露西亞 (ロシア),來自俄語Россия(Rossija),韓語為노서아,現已不用,改譯러시아
荷蘭:和蘭 (オランダ),來自葡萄牙語Holanda,韓語為화란,現已不用,改譯네덜란드
瑞士:瑞西 (スイス),來自德語Suisse,韓語為서서,現已不用,改譯스위스
西班牙:西班牙 (スペイン),來自英語Spain,韓語為서반아,現已不用,改譯스페인
葡萄牙:葡萄牙 (ポルトガル),來自英語Portugal,韓語為포도아,現已不用,改譯포르투갈
義大利:伊太利亞 (イタリア),來自義大利語Italia,韓語為이태리아,現已不用,改譯이탈리아
比利時:白耳義 (ベルギー),來自英語Belgium,韓語為백이의,現已不用,改譯벨기에
奧地利:墺太利 (オーストリア),來自英語Austria,韓語為오태리,現已不用,改譯오스트리아
匈牙利:洪牙利 (ハンガリー),來自英語Hungary,韓語為홍아리,現已不用,改譯헝가리
加拿大:加奈陀 (カナダ),來自英語Canada,韓語為가나다,現已不用,改譯캐나다
澳洲:濠太剌利 (オーストラリア),來自英語Australia,韓語為호태자리,簡稱호주(濠洲),濠洲現仍沿用
巴西:伯剌西爾 (ブラジル),來自葡萄牙語Brasil,韓語為백랄서이,現已不用,改譯브라질
土耳其:土耳古 (トルコ),來自葡萄牙語Turco,韓語為토이고,現已不用,改譯터키

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

井間譜


為了試試把一首好聽的大笒曲改成鋼琴可以彈奏,於是試著找看看大笒的樂譜。這一查讓我找到不少大笒的樂譜,大笒現在還是使用韓國傳統的漢字樂譜,稱作「井間譜」,不像伽倻琴現今大都已改用西洋五線譜了。

大家都知道世宗大王發明了韓文,但是世宗也是精通音律之人,井間譜便是世宗所創設的音樂記譜法。東亞傳統的記譜法,如中國使用的工尺譜,只能表示音高和粗略的節奏,演奏者演奏時是憑自己的感覺來決定音長,而世宗發明的井間譜是東亞第一個能夠準確記錄音長的記譜法,韓國許多傳統樂器的記譜法至今仍舊使用井間譜。

雖然井間譜不是第一次見到,但為了要採出旋律,還是只能花時間把井間譜記譜法弄懂。基本上有西洋樂理基礎的話,要了解井間譜的原理還不算太困難,現在大致上可以看著井間譜用鋼琴彈出單音主旋律,不過覺得還是把井間譜先改寫成五線譜之後再彈奏比較好。

「南無潢 㴌無潢無南姑~~~ 南無潢 㴌汰淋 湳淋㴌汰㴌~~~」